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几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几姓,几氏,几姓起源

几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

【姓氏人口】不足千人

【姓氏排名】第 1643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稀有姓氏

几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64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几姓的起源

几姓主要源自:子姓。

几姓几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仲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中记载:鲁襄公姬午四年(公元前569年),鲁君“请属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齐人请邻,宋人请膝”,均是请盟主确认部、邪、膝这些旧日诸侯成为依从于某国的附庸。在周敬王姬匄十一年(宋景公子头曼八年,晋定公姬午三年,公元前509年),宋国承担了修筑成周工程的任务,宋君让大夫仲几负责,仲几便要让膝国、薛国、郧国等附属于宋国的小国代替本国承担修筑劳作,薛国宰相对仲几争辩说:“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表达了那些附庸小国、弱国愤怒而无奈的心态。由于大家都磨洋工,拖延了成周的建设工程,负责监督工程实施的晋定公便铁面无私,不顾仲几的大夫地位,将其抓了起来,押送到周朝京师去面见周敬王议罪。在史籍《谷梁书》中记载:周敬王十一年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晋执人于尊者之侧,而不以归京师,故但言其执,不书所归。徐邈曰:案传定元年不书正月,言‘定无正也’。然则改元即位在于此年,故不可以不书王。书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执月以表年首尔,不以谨仲几也。”赞扬了晋定公在处置此事方面所表现出的大义。

在仲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几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几氏正宗。几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几为得姓始祖。

几姓几姓起源二

源于焦侥国,出自《山海经》传记焦侥之国,属于以国人体态为姓。据史籍《山海经》的记载:在昆仑山的东面,有个焦侥国,此国与传说中的周饶国一样,国人都身材矮小,只有三尺高,但其国人非常讲究礼节,戴帽子、系腰带都整齐考究。实际上,“焦侥”、“周饶”,都是“侏儒”之音转,侏儒,就是身材短小的人,则焦侥国即周饶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人国”。

在古汉语中,“几”就有“微”、“殆”之意,称焦侥国人为几姓,即是说其人身材微小。

几姓几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俟几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还在改姓令诏中说:“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俟几氏改为几氏。

几姓几姓起源四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冈志》,是北京牛街志书。因牛街地区旧称“冈儿上”,故名。《冈志》约成书于清乾隆初年。作者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侍值乾清宫”的佚名穆斯林,一说即书中所提到的“赵公士英”,全一册。记述了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人物、事件详尽具体,是此书的主要特色。内容丰富翔实,文字朴实生动。目录: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寺宇、街巷、人物、儒林、隐逸、名师、灵征、武勇、技巧、烈女、教礼仪、灾异、食物、杂志。作为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与发展史的首次记录,《冈志》开编撰北京街道志及地区回族志之先河,对了解明清之际回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礼仪与习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风俗”、“名师”、“教礼议”、“马永和摘误”、“舍公谈性理”及康熙三十三年奸细案等节,对研究当时北京伊斯兰教的历史、教派、经堂教育及牛街礼拜寺的掌教、建筑等情况,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填补了正史之空白。《冈志》原本已佚,今存两种内容均不完整的手抄本:一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农历2月5日燕山沈风仪抄录本,五十七页,毛笔工楷,有朱笔圈读痕迹和批注,原藏张次溪、张叔文家。二是1955年7月8日,哈吉·易卜拉欣·刘仲泉依据古绍宸家藏残本抄录并补志,名曰《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简称《冈上志》,有刘氏序言、眉批、补充续写的部分人物志及尹伯清的某些批注意见。原件亦佚,其转录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部。1990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上述两种手抄本的合编注释本《北京牛街街志书——冈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刘东声、刘盛林注释。

回族几氏是一个稀少的姓氏,该姓氏只见于清朝乾隆初年编写的《冈志》中。

几姓几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关防机构官吏讥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讥人,就是伺察,是两周时期王室京畿关防、以及各诸侯国城池、军镇要塞的关执,是一种检查出入境人员的稽查式官吏,在周王室称“伺察”,在各姬姓诸侯国称“呵察”,在其他诸侯国则称“讥人”,兼管抽取入境赋税,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王制》中记载:“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注:讥,呵察也,通作几。”在《周礼·地官·司关》中还记载:“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注:犹几,谓无租税,犹苛察,不令奸人出入。”

在讥人、伺察、呵察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讥人氏、几人氏、伺察氏、呵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几氏、讥氏、伺氏、察氏、呵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几姓的分布

几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睢阳、洛阳为郡望。

几姓 郡望

睢阳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改为睢阳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几姓 堂号

睢阳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几姓 姓氏源流

一、(幾)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汉、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宋大夫仲几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姓氏考略》据《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焦饶之国,幾姓。”

3、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俟几氏改为几氏。”

几姓的郡望

睢阳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改为睢阳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几姓的堂号

睢阳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几姓的姓氏源流

一、(幾)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汉、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宋大夫仲几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姓氏考略》据《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焦饶之国,幾姓。”

3、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俟几氏改为几氏。”

几姓的历史名人

几姓名字大全更多

几万江 几里古 几古举 几祖阿 几木伍 几特 几澡 几恣 几障 几昰 几鉞 几玲芹 几蓓蓉 几娴芬 几西雄 几允芹 几志屏 几位珍 几荔芬 几漫琴 几镜深 几蓓静 几镇兰 几婉璇 几巧子 几深梅 几见礼 几在小 几韵妮 几丹霓 几颜娇 几学苍 几明针 几志白 几家荫 几高炯 几存儒 几木艳 几八三 几汉模 几成坦 几俊则 几日年 几云映 几功均 几亚法 几三土 几汝付 几銮珠 几丹岚 几田正 几一碧 几夏聪 几古海 几一珺 几汉丁 几衍锦 几传伏 几加赞 几碧宗 几爱茜 几勤恩 几成灯 几拥丽 几银锐 几昭应 几柳河 几齐风 几法慧 几世罗 几鸣利 几仕锡 几亨菊 几英化 几剑水 几丕月 几盛艺 几爱爽 几滢露 几双季 几守北 几本地 几乃尼 几仔咪 几珍枚 几淑姜 几菊娘 几娴妹 几衬花 几佩刁 几娟苹 几影婵 几枚霞 几芹妮 几侠娟 几藕娥 几姑妹 几巧当 几艾苓 几艳茸 几葡英 几晴莲 几梅韵 几翠姑 几莲蒂 几雪瑕 几花钗 几黛梅 几秀鸟 几艳曼 几娜菊 几花芸 几萃娥 几穗娴 几丽带 几英沙 几浣沙 几绿筠 几绮媛 几姣鸾 几雯滢 几淑鸯 几妤姝 几君绒 几艳囡 几菽娟 几兄妹 几琴囡 几黛美 几玲嫒 几姝嫣 几荷音 几姣丹 几玲丝 几莺丽 几伶菊 几翡霞 几荔苹 几秀嫱 几娜姬 几婷歌 几宛妤 几恋妮 几倩婉 几妍翠 几翠芯 几瑾姣 几芹女 几菊兄 几艳菡 几莎蔓 几画娥 几玲玲 几晶晶 几娟娟 几艳艳 几亮亮 几莹莹 几飞飞 几星星 几文文 几珍珍 几翠翠 几欣欣 几利利 几磊磊 几红红 几帅帅 几方方 几沙沙 几聪聪 几雯雯 几秀秀 几晓晓 几萌萌 几蓉蓉 几朋朋 几雷雷 几薇薇 几芬芬 几蓓蓓 几瑞瑞 几威威 几程程 几晨晨 几茜茜 几建建 几会会 几妮妮 几刚刚 几肖肖 几彦彦 几川川 几玮玮 几祥祥 几宾宾 几山山 几妹妹
百家姓大全提供几姓起源,几姓的标识,几姓繁体,ji姓,几姓,几姓的拼音,几氏,几姓起源,几姓名字,几姓明星名人,几姓名人有哪些,几姓的读音,几姓分布,几姓郡望堂号,几姓起名等几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