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丰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丰姓,丰氏,丰姓起源

丰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fēng

【姓氏人口】约 21 万

【姓氏排名】第 315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常见姓氏

丰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152018年2014年
2013年3102007年2006年335
1995年3071987年3371982年42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92

丰姓的起源

丰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姞姓。

起源

丰(fēng)姓源出有:

丰姓起源一

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时期帝喾臣子丰侯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帝喾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阳氏,号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少昊金天氏的孙子,在位七十年。青铜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岁在大梁。”

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有臣子叫丰侯且,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丰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远古时期帝喾之妃陈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陈丰,亦称陈锋,她是远古时期帝喾的妃子,后世的尧帝就是她所生的。这在史籍《前汉·古今人表》中有记载:“陈丰,帝喾妃,生尧。师古曰:即陈锋也。”

在帝喾的支庶子孙中以及陈丰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陈丰氏、陈锋氏,再后有省文分衍为单姓丰氏、陈氏者;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丰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殷商时期古逢国君主丰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商王朝时期,在胶东半岛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叫逢国。

据史籍《左传》、典籍《国语》的记载,东夷姜姓逢国之君,称丰伯,亦称逢伯,为殷、周之际的姜姓诸侯,世居齐地,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的西北部。到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其叔父管叔、蔡叔联合了武庚禄父、东夷之国、殷商遗民等发动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灭。由于逢国在当时也参与了叛乱,因此国君丰伯被废黜了爵位。丰伯被废黜,其逢国亦因此被废除而消亡,地归齐国。逢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国君名号为姓氏者,称丰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丰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丰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丰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丰侯”。这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为:“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丰国在始平户县东。” 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后期,就改变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让丰侯当丰国的首领了。按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废黜了爱酗酒误事的丰侯,这个姬姓丰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在丰侯被废黜后,丰国亦消,其后裔子孙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丰氏。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丰”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诸多史书因之改丰为酆。此后,丰氏一族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酆氏正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由于“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误简为丰氏者。有许多丰氏、酆氏族人皆尊奉丰侯姬子于为得姓始祖。

一.关于丰伯与丰侯: 近人多将姜姓丰伯与姬姓丰侯相混,加之汉武帝治下的文字规范过程,作为地名的“丰”字添加了“邑”偏旁成为后世的“酆”字,因此更容易使人将其二人混淆。姜姓丰伯,是商王朝末期位于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古逢国君主,伯爵,因称丰伯,亦称逢伯,在周成王继位初期参与武庚叛乱而被周公旦所灭,废爵、国除,逢伯(丰伯)后裔有称丰氏者,形成姜姓丰氏一族。姬姓丰侯,是周王朝初期位于今陕西省户县的丰邑(丰国)君主,侯爵,因称丰侯,由于他经常酗酒误事,在周成王十九岁亲政之时即被开革,废爵、国除,丰侯后裔有称丰氏者,形成姬姓丰氏一族。有学者以《竹书纪年》中的记载为本,以为丰伯就是丰侯,这是一种历史研究中“顾表浅里”的通病所至。如果丰国之爵是在周成王十九年的时候才被废黜,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极其尖锐的疑问:周成王即位时是十二岁,因年幼而由叔父周公旦、召公?#93;辅政,辅政期间,管叔、蔡叔因不满而联合武庚禄父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镇压和剿灭,在周公旦“辅政七年之后还政于王”,那么,姬诵应该是在周成王七~八年大约十九岁时开始亲政的。如若丰伯要到周成王十九年才被废黜,那么为什么周成王要在亲政十一年之后,才想到要废黜十九年前参与叛乱的主犯之一丰伯呢?这显然不符合最最基本的君主政治。再说,丰伯并非是丰国国君,而是逢国之君。因此,《竹书纪年》所记的“成王十九年”,应当是指周成王在执政晚期废黜的是喜欢酗酒之丰侯,而不是逢国之君丰伯,那位丰伯早已被周公旦废黜了。对此,丰氏族人应当注意加以仔细甄别,这两个丰氏系出别源,不应混为一谈。

二.关于丰邑的位置: 在历史上,关于周之丰邑所在,一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一说在今陕西户县,一说在今陕西山阳,一说在甘肃灵台,一说在今湖南永兴。例如,著名的西周史研究专家杨宽就认为古述不确。杨宽认为:丰侯受封的丰邑,是在周武王灭殷商后敕封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拱卫宗周京畿,因此仍当在今陕西户县。按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周本记》中的记载:“西伯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南朝宋时期的学者裴駰在《集解》中引徐广注释:“酆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酆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酆,文王庙所在。” 而秦、汉时期的京兆鄠县,即今陕西的户县。按史书记载,在周武王姬发与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有“丰宫之朝”的盛况,说明西周将丰邑归为京师,因此,丰邑也被称作丰京。周成王在丰、镐之间辟池,筑有灵台,到了周康王姬钊执政时期,皆在灵台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一带,秦、汉时期隶属鄠县,古有灵沼河(今已干涸),丰宫灵台就是因灵沼河而得名。当年灵沼河两岸柳树成林,春发之时柳絮漫天,在河面上愤飘一层雪白,因而古代的“鄠县八景“中就有“灵沼飞絮”一景。如此,按历史上周之原地控制范围来看,丰邑当在今陕西省的户县,而非在今陕西山阳,自然也非甘肃灵台,更不可能在湖南永兴。这是一家之说,值得商榷。

第三.关于丰字与酆字: 如今许多酆氏族人在姓氏用字上,将“酆”字误简为“丰”字,是不妥的。1955年国务院颁布第一批汉字简化方案,“丰”字被简化为“丰”字,但作为姓氏,“酆”字却并无简化字。而今酆氏族人多将自己的姓氏简写为“丰”字,则源于周恩来总理。1958年3月4日,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视察四川酆都(古称酆京),见人民丰衣足食,周恩来便高兴地建议将“酆”字改为“丰”字。同年9月22日,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将“酆都县”更名为“丰都县”至今。结果,酆氏一族受此影响及文字改革中的不完善,便自然地改以“丰氏”行市。在盛行简化字的年代,为图便捷,许多酆氏人家也把“酆”字简化为“丰”字。几十年过去了,尤其是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一部分新一代酆氏子孙,对酆氏如何变为丰氏,已无兴趣去考究,甚至有相当的一部分酆氏子孙也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姓氏本来就是丰氏。今本书在这里给所有的“丰氏”族人提个建议,向自己的长辈们作一个追溯,搞清楚自己是酆氏还是丰氏。酆氏不同于丰氏,这是要有所区别的。据史籍《姓纂》中的记载:酆氏的姓源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后,以国为姓,<;左传>;酆舒有二隽才,京兆”,此乃“系出酆侯,望出京兆”的源由。酆氏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儿子酆侯。而丰氏的姓源是多源流的,姓源不下十五个之多,被尊奉为得姓的始祖除了丰侯姬子于,还有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兰。郑穆公是在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继郑国君位的,因此,作为其后裔子孙,丰氏的得姓时间至少也要比酆氏要迟上四百七十余年之久。不过,但要认真追溯历史,郑国也是由周文王的后裔所建,两氏也算得是血缘亲戚。所以,酆、丰二姓实际上是一根两支,都是姬姓后裔。姓氏用字的沿革,决不同于政治化、或经济化的历史变革,“酆”字作为姓氏用字,从来就没有简化字!

丰姓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丰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典籍《诗·大雅》中记载:“丰水东注。”丰水,是古代对中国北方一条河流的称谓,源出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秦岭山脉的鄠南山丰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实际上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这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注》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于渭,通作沣。”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西伯侯都城迁到沣水西岸的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部),其地后来成为宗周的重要地域组成部分,最后以沣水流域为根据地,孕育并使姬姓周族发展壮大,最终灭了殷商王朝。

在沣水流域之丰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沣氏,后简为丰氏相传。

丰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以后,建立了周王朝,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于丰地(今陕西户县),建有丰国,侯爵,因称丰侯。“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酆国在始平户县东。”著名的西周史研究专家杨宽则认为古述不确。始平户县乃周文王姬昌建都之丰,为周之都,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仍在使用,因此周文王之子不可能被封于此或十分靠近的地区。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记载:“文王侵盂、克莒,举丰。”这个“丰”,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乙·商世侯伯》中认为是后来楚国之丰邑,即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的“司马起丰,析与狄戎”的丰,也就是史籍《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位于今陕西省的山阳县。所以,周文王之子所分封的地方应当是“文王举丰”的丰,而不是“文王迁都于丰”的丰地。在丰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丰氏。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期间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丰”字旁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正宗。而该系酆氏族人也有误简为丰氏者。

丰姓起源七

源于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丰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还有一个姞姓丰国。关于这个丰国,著名的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姜涛认为,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以“室叔簋”铭文为证:“室叔作丰姞旅簋”。这件“室叔簋”是室叔为其妻子所铸造的青铜器,其妻为丰国人,该丰国为姞姓,故称“丰姞”。不过,该姞姓丰国的故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书亦未曾考察清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学界所称的“丰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径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盖对铭,共有三行十四字:“丰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丰”,显然即为国名,“白通(伯)”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丰伯,即为丰国贵族,伯、叔父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称。另外,“簠”在古代又称钴、祜等,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该“丰白簠”上的铭文字体流畅、秀美,极富有艺术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丰白簠”,已经证实为姞姓丰国所铸造。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时还有一种叫“媵”的制度或习俗,即“陪嫁”。不仅有媵女,还有媵臣、媵物。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陪嫁女子。这在史籍《左传·成公八年》中有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在史籍《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皆媵嫁。姞姓丰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多在周王朝为卿,因此“丰白簠”很可能就是该丰国君主为媵兽国之女孟姞所制作之器。

在该丰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丰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兰有个儿子叫公子丰,他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出任郑国上大夫。到了公子丰的孙子一辈,叫丰施、丰卷,实际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后代皆称丰氏,亦史称丰氏正宗;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丰”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丰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有许多丰氏族人皆尊奉郑穆公姬兰为得姓始祖。

丰姓起源九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有丰将氏。”汉朝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穆公之子,各以其字为姓,有丰将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郑穆公姬兰的一个儿子。在春秋时期,“游”与“将”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称子将。

丰姓起源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戎狄族丰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丰国国君称作“丰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称谓,在出土的西周时期兵器“丰王斧”上的铭文就为“丰王”。据史籍《史纪·秦本纪》中的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详细记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占据了周人的发源地“岐、丰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将自己在该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丰国”,而戎狄之王即自称“丰王”。因此,此丰国地望应与秦国、晋国临近,即今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戎狄丰国,在诸夏正史中没有什么详实的记录,但在周幽王姬宫湦五年(秦襄公嬴开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戎狄丰国的君主“丰王”为夫人,则是有很明确的历史记载的。

丰姓起源十一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岳特氏多冠汉姓为丰氏、巴氏、白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丰姓起源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记载:

⑴.满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是满族中的著姓,人口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撒尔忽卫,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锡伯族乌扎喇氏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等。该支丰氏始祖为乌扎喇·丰绅,满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驻防,呀初从征大明,之后镇守扬州,以战功出任协领,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统,后历任宁夏、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等地将军,在乌扎喇·丰绅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为吴氏,亦有一支丰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丰佳氏,满语为F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逐渐融入鲜卑族,后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玛克丹(今长白山玛克丹),所冠汉姓即为丰氏。

丰姓起源十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满语为Gobeir Hala,以地为氏,世居郭博勒阿彦(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后改汉姓为郭氏、丰氏等。该支丰氏鼻祖为满清光绪年间的满洲正白旗副都统郭贝尔·丰伸阿,在甲午战争时期与日寇对阵中屡战屡败,后来甚至望风而逃,在郭贝尔·丰伸阿的后裔子孙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丰姓起源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丰侯且、陈丰、公子丰、公子偃、丰点、乌扎喇·丰绅、郭贝尔·丰伸阿。

各支始祖

丰万一:明敕镇海将军,始祖妣方太君,诰封一品夫人。自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从江太和徒居湖北圻水,至今六百零四年,传二十八世,始居湖北浠水县巴河,后分迁黄冈但店、相继迁徙到鄂、豫、皖三省各地,其后裔子孙聚居在湖北的黄冈(含黄州、浠水、罗田、麻城、英山)黄陂、新洲、武昌、汉阳、大悟、谷城、房县、郧县,河南的固始、商城、罗山,安微的金寨、霍山、六安、南陵,江苏的南京等二十多个县市,家户数千,人丁越万。是为楚黄丰氏始祖。

丰姓的分布

丰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二位门阀。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静海,河北之青县 黄骅 尚义、景县,邢台 南宫,山东之曲阜、商河、平邑、平度、龙口、昌乐、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川,安徽,上海,湖北省浠水县等地均有此姓,河南之罗山县。

今河北省的邢台 南宫市,天津市的静海县、武清县,河北省的尚义县、景县、沧州市、大城县、邯郸市、邢台市,河南省的信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延津县、商丘市、南阳市新野县、郑州市,安徽省的黄山市祁门县、阜南县、太和县、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东省的商河县、平邑县、平度县、龙口市、昌乐市、鱼台市、费县、曹县、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烟台市、胶州市、临清市、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江西省的婺源县、瑞昌市常丰县、丰城市、井岗山市、上饶市、南昌市,江苏省的丹阳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浙江省的金华市汤溪镇、丽水市遂昌县、金华市兰溪县,陕西省的咸阳市礼泉县、户县、西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县,云南省的陇川县、河口市,辽宁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阴县、应县、临汾市浮山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永兴县、汨罗县,湖北省的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监利县、汉川市、襄樊市,重庆市的渝中区,四川省的合川县等地,均有丰氏族人分布。

丰姓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丰姓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

尚义堂:宋朝时候,丰有俊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他朋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青楼。有俊花重金赎回,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婚,还打发她出了嫁,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这种义气。

丰姓 姓氏源流

一、(豐)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昌乐、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苗族、拉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国姓氏大全》载:“高辛氏时有丰侯且”,当为丰氏之始。

2、郑樵注云:“《左传》郑穆公子丰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松阳。”(按:穆公之子皆以王父字为氏,公子去疾字子良,其后为良氏。良霄、良止是也;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罕虎、罕魋是也;公子騑字子驷,其后为驷氏,驷带、驷乞是也;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为游氏,游吉、游眅是也。以至子孔、子国、子印、子然皆然。惟公子丰无字,其后为丰施、丰卷并以名为氏。)(3)或为酆氏所改。《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云:“系出姬姓,文王子封于酆,后去邑为氏。”

4、系清代满族姓丰佳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丰姓的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丰姓的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

尚义堂:宋朝时候,丰有俊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他朋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青楼。有俊花重金赎回,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婚,还打发她出了嫁,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这种义气。

丰姓的姓氏源流

一、(豐)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度、平邑、龙口、昌乐、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苗族、拉祜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国姓氏大全》载:“高辛氏时有丰侯且”,当为丰氏之始。

2、郑樵注云:“《左传》郑穆公子丰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松阳。”(按:穆公之子皆以王父字为氏,公子去疾字子良,其后为良氏。良霄、良止是也;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罕虎、罕魋是也;公子騑字子驷,其后为驷氏,驷带、驷乞是也;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为游氏,游吉、游眅是也。以至子孔、子国、子印、子然皆然。惟公子丰无字,其后为丰施、丰卷并以名为氏。)(3)或为酆氏所改。《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云:“系出姬姓,文王子封于酆,后去邑为氏。”

4、系清代满族姓丰佳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丰姓的历史名人

丰姓古代名人

丰干唐朝,高僧。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舂米供僧,夜则高屋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止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

丰稷(1033—1107),字相之,宋文学家。明州勤县(今属浙江省)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为亳州蒙城县主簿。历真州六合县主簿、襄州毁城县令。以廉明称。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为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徽宗时召为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转工部尚书,权礼部尚书。崇宁元年(1102年)出知苏州,改越州。九月责授道州别驾,台州安置,后稍复为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高宗建炎中溢清敏。稷历任要职,清苦廉直。反对权臣擅改。又博学多闻,遍注经传。其《孟子注》,为朱高所引。所上《崇俭爱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针砭时弊,义正辞严。其文典雅得体,其诗亦寓情言志,为后人所重。今存《丰清敏公遗书》为后人所辑。生平事迹见《丰清敏公遗书》附陈地《墓志》、李朴《遗事》、《宋史》等。

丰庆明朝,丰寅初的儿子,举为进士后当官。丰庆为政清廉节俭,受到好评。

丰熙明朝,丰庆的儿子,举为进士后任吏部主事的要职。丰家历代修文,到了丰坊时已有藏书上万卷。丰坊儒雅好学,文章和书法都同名。

丰坊明朝,书法家、吏部主事,鄞人,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博学工文,家有万卷楼,藏书万卷。有《易辨》等著作。

丰存芳宋朝,字公茂,任太平州倅,端宗景炎初,元兵至,知州孟知缙谋以城降,存芳谏不断。缙引元兵屠其家,丰存芳不屈。同死十八人。

丰越人明朝,丰坊的儿子,爱做诗,有诗文集《丰正元集》传世。

丰寅初明初,学问渊博,品行端正,洪武年间被朝廷请去教导王族子孙。

丰姓近代名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崇德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898年(清德宗光绪24年)11月9日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出生。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他是长男,排行第7,有6个姊姊,1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但两个弟弟皆早夭。丰子恺为在读师范时期,有两位恩师。一位是艺术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在预科班二年级时,上李叔同教授画石膏像课,丰子恺沉迷其中,画艺进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并学习绘画理论。也向李叔同学习音乐,苦练钢琴。夏丏尊当时在第一师范本任舍监一职,后改任为国文老师。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艺写作闻名,对学生教导甚严,写作文时要求“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1919年,丰子恺自第一师范毕业,出国深造学习美术是他的理想。于是他卖祖产,并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钱,到东京展开他的留学生涯。丰子恺的日语是向两位曾留日的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学习的。他在东京做短期进修。4个月后,他拉完了三册提琴练习本和几个轻歌剧曲子。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但某日,他在旧书摊上看到《梦二画集˙春之卷》。竹久梦二是日本一位自学成功的画家,专攻简笔漫画,在当时可谓自成一家。竹久梦二的画构图技巧来自西方,但画趣却是东洋味。丰子恺认为,这些画作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从竹久梦二的作品中,丰子恺找到了日后美术的途径。丰子恺在日本游学10个月,盘缠用尽后不得已返国。回国后迫于家计他再执起教鞭,授课讲学。平日在教学之余,开始从事英、日文的翻译工作。丰子恺创作漫画的动机,先是因校务会议过于无趣之余,他便观察同事不同的姿态,回宿舍后画成图稿,颇觉有趣,便开始尝试其他内容。朱自清与俞平伯合办一份刊物《我们的七月》,他便向丰子恺要了张画,刊登在1924年的期刊上。那一幅图画题目为“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办《文学周报》的郑振铎的注意。1925年,《文学周报》开始连续刊载丰子恺的画作,郑振铎给这些画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丰子恺回到杭州定居。1949年到香港举行画展。后来丰子恺一直住在上海。1960年,上海市中国画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1961年到1965年,他翻译日本古典名著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幼女丰一吟协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蒙受屈辱;背着莫须有的罪名,遭批斗、迫害,摧折他的身心。1975年8月癌症病发(9月诊断为右叶尖肺癌);并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恶化,同年9月15日12时8分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书面通知送交长子丰华瞻。

丰姓名字大全更多

丰嘉铭 丰健行 丰绪东 丰忠民 丰家骏 丰俊山 丰树伟 丰立龙 丰繁 丰球 丰岛俊 丰连生 丰利光 丰德刚 丰新武 丰俊成 丰光耀 丰金亮 丰兵华 丰绪波 丰金奎 丰贵全 丰生荣 丰瑞龙 丰永奇 丰晓宇 丰明荣 丰文高 丰志滨 丰德柱 丰小海 丰宗胜 丰利波 丰利新 丰凯军 丰元江 丰元伟 丰俊明 丰伟江 丰伟强 丰伏炎 丰亮新 丰三 丰龙兵 丰鹤龙 丰金武 丰达明 丰超男 丰起 丰贤国 丰自贵 丰胜辉 丰继荣 丰继文 丰红波 丰福德 丰瑞宏 丰玉昌 丰永全 丰景洲 丰春荣 丰志顺 丰德成 丰广学 丰家贵 丰家祥 丰安祥 丰孝虎 丰国伟 丰占利 丰克顺 丰元清 丰佑华 丰伟良 丰义军 丰远东 丰进成 丰泽田 丰永宽 丰新旺 丰效东 丰志涛 丰志建 丰开喜 丰广新 丰喜胜 丰向龙 丰艳英 丰盛梅 丰美萍 丰秀静 丰蔓 丰永婷 丰思婷 丰银梅 丰沉静 丰淑静 丰卫萍 丰丽琴 丰梅君 丰乐村 丰香云 丰顺宜 丰青防 丰雪玲 丰雅萍 丰际忠 丰锦萍 丰金娣 丰里开 丰连梅 丰路芳 丰诗玲 丰萍香 丰菊枝 丰茂朋 丰茂侠 丰芳仁 丰艳彭 丰自花 丰肥香 丰绪珍 丰竹雪 丰祝山 丰益琼 丰田隆 丰珍青 丰玉苏 丰爱枝 丰焕芝 丰湘玲 丰清化 丰淑宝 丰海现 丰汉勤 丰永竹 丰水球 丰模清 丰桃 丰志花 丰彦库 丰培兰 丰国仙 丰炳梅 丰静芳 丰苗苗 丰瑞琴 丰淑成 丰文菊 丰天职 丰佃政 丰五三 丰丽群 丰阿燕 丰琼艳 丰敏玉 丰金燕 丰吉玲 丰若玲 丰月芳 丰瑞玲 丰素云 丰建 丰文祥 丰玉成 丰玉 丰华山 丰振兴 丰旋 丰夕 丰秀琴 丰秀菊 丰永生 丰正权 丰成功 丰小芳 丰淑芝 丰海青 丰建安 丰明山 丰秋梅 丰美红 丰苏娟 丰秋兰 丰建功 丰丽军 丰文武 丰庆荣 丰子呷 丰春红 丰兴东 丰大军 丰利霞 丰金国 丰艳琴 丰广军 丰志兴 丰景志
百家姓大全提供丰姓起源,丰姓的标识,丰姓繁体,feng姓,丰姓,丰姓的拼音,丰氏,丰姓起源,丰姓名字,丰姓明星名人,丰姓名人有哪些,丰姓的读音,丰姓分布,丰姓郡望堂号,丰姓起名等丰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