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混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混姓,混氏,混姓起源

混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hún

【姓氏人口】不足千人

【姓氏排名】第 2029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稀有姓氏

混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2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混姓的起源

混姓混姓起源一

源于盘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浑敦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史籍《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在史籍《五运历年记》中亦记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髡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盘古氏,又称浑敦氏,为上古第一帝,在史籍《庄子》中记载:“南海之帝为脩,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脩、忽乃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脩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中的浑沌,即浑敦,又曰混沌,字虽有异,但字音相同,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字音相同,字可以互假通用的原理。浑敦氏在历史上又称“帝江”和“帝鸿氏”。在史籍《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释曰:“江读如鸿”。在史籍《春秋传》中也记载: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匿,天下谓之浑敦是此”。显然,《庄子》的寓言来源于上述历史文化背景,而并非其虚构,因此浑敦氏所建的中央之国亦应存在。盘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国,简称为“中国”,立于天山汤谷,即今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语译为“高原上的山”。随着盘古氏族的迁徙脚步,天山一名亦移植于各地。中国古代时期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仲山、中山、钟山、汤山、唐山、景山、常山、恒山、齐山、我山、殷山、阴山、白山、长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华山等山皆称“天山”,因此,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上述山名为国名的王国和王朝皆为中央王国或中央王朝。

浑敦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浑敦氏、或混沌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混氏、浑氏、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混姓混姓起源二

源于古混夷族,出自西周时期西戎民族,属于以国名为氏。混夷,是西周时期对西戎民族的另一称呼,亦称作“绲夷”,后来通作“昆夷”。该民族种有按汉俗汉化称混氏、绲氏、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混姓混姓起源三

源于古昆邪国,出自汉朝时期属国公孙昆邪,属于以国名为氏。汉朝初期有个属国,名为公孙昆邪,史书中多简作“混邪国”。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汉景帝刘启灭了作乱的七国之后,混邪国亦被撤消,其国民中遂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混邪氏,后省文简化为混氏,世代相传至今。

混姓混姓起源四

源于古混沦,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混沦山,属于以地名为氏。混沦山,即昆仑山(昆仑山),这在典籍《周礼·注》中有明确注释:“混沦,即昆仑。”昆仑山,是亚洲中部的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山脉,西起塔吉克的帕米尔,东至昆仑山口和毗邻的青藏诸山脉——布尔汗布达山脉、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昆仑山宽度变化相当大,但很少超过二百零一公里。在昆仑山脉的西部边际,形成中国西部西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一个内亚壁垒;而北部支脉阿尔金山继续延伸这一山脉组合。

昆仑山山脉全长两千五百公里,平均海拔五千五百~六千米,宽一百三十~二百余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最高峰在于青、新交界处,名为新青峰──布格达板峰,海拔六千八百六十米,也是青海省最高点。昆仑山脉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实际上,著名的道士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所记述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因此昆仑山是“道”之下宇宙最高统治者太上老君的居住地,而以后出现的“玉帝”、“西王母”等等神话传授,都是后人附会的。昆仑山山脉还是历史上孕育培养诸多少数民族的圣地,许多古代的西北少数民族,诸如月氏族、匈奴族、吐蕃族、突厥族、柔然族、回纥族、鲜卑族等,皆在该地区生息繁衍。

其时,有许多西北少数民族以昆仑山为部落、氏族的称谓,后逐渐成为姓氏,汉化称混沦氏、昆仑氏、昆仑氏,省文简称即为混氏、昆氏、沦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混姓混姓起源五

源于古扶南国,出自南亚古扶南国君主混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扶南”,是常出现在中国史书上的一个南亚古国名,明朝以后的汉史将它改译为“柬埔寨”。公元一世纪末,扶南国正处于部落阶段晚期,向早期国家阶段转化。从“激国”来了一个叫混填的人,他率领一支军队从海上航行至湄公河口,逆水而上,突然出现在扶南国的腹地。柳叶女王仓促率军应战,但混填的军队弓箭手英勇强悍,能战善射,结果,柳叶败北,被迫投降。降服后的柳叶嫁给了混填为妻,两人共治扶南国。柳叶和混填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儿子们长大后,柳叶催促丈夫给他们分封城邑,令其各自称王,并派遣其第二子、第五子到东汉王朝的都城学习汉礼、政治、军事和儒学。后来,七个儿子分别领兵扩张作战,兼并了周边数国。经过数代,扶南国再辟土数千里,其疆域大体相当于今日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基本奠定了当代柬埔寨的领土基础。混填与柳叶的七个儿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后来其中一位邑王叫混盘况,运用计谋离间其余六位邑王,让他们互相猜疑,然后起兵逐一将六个邑王消灭,然后派遣自己的几个子孙来分治各邑,称为小王。混盘况年高至九十余岁逝世,立中子混盘盘继位为扶南王,将以国事委任大将范蔓管理。混盘盘在位三年逝世,扶南国人共同推举大将范蔓为王。范蔓勇健有权略,以兵威攻伐邻国,各邻国都服属扶南国,范蔓自号为“扶南大王”。

此后,混氏族人则迁徙到交趾地区(今越南)和中国西南部地区继续生息繁衍,按汉俗称混氏,逐渐融入汉族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如今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地区。

混姓的分布

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混氏以及同宗的倱氏、绲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但其同宗的昆氏在台湾省却名列第一千一百九十八位,其倱氏、绲氏亦没有。

混姓 姓氏源流

一、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之酒泉、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姓氏考略》注云:“混,即浑沌氏。《风俗通》作混沌氏。后去水为昆氏、屯氏。”若源於“混沌氏”,则当音hùn,亦可能一字两读,遂“混”之为姓,有hún、hùn二氏。

混姓的郡望

-

混姓的堂号

-

混姓的姓氏源流

一、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之酒泉、山西之吕梁地区有分布。《姓氏考略》注云:“混,即浑沌氏。《风俗通》作混沌氏。后去水为昆氏、屯氏。”若源於“混沌氏”,则当音hùn,亦可能一字两读,遂“混”之为姓,有hún、hùn二氏。

混姓的历史名人

混姓名字大全更多

混文静 混艷 混瑈 混央娣 混娴妹 混梨芬 混姑女 混圆娥 混菜娟 混媚仙 混翠换 混娣容 混枚丽 混佩刁 混苓花 混娟桂 混娟苹 混枚霞 混芹妮 混婀丽 混英变 混柔兰 混媚婵 混娴女 混莹莺 混侠娟 混芝绒 混莹巧 混嫦蓉 混侠妹 混藕娥 混女琴 混娇鸾 混仪菊 混嫦仙 混婷娣 混莲蒂 混花钗 混娟姬 混咪娟 混花芸 混媛姿 混琼枚 混梦幽 混单娥 混鸳英 混绿筠 混瑛莺 混姣彩 混苹娥 混燕旎 混妤姝 混艳囡 混翠嫒 混燕丝 混娇芹 混玫莲 混倩苹 混丽捧 混姝嫣 混琴格 混秀帼 混琼嫣 混莺丽 混霞岚 混伶菊 混娴艳 混荔苹 混凤娉 混俏菊 混嫣娇 混碧嫒 混淑汾 混恋妮 混倩婉 混妹翠 混娴媚 混黛馨 混菊兄 混莎蔓 混敏鸯 混晓纤 混画娥 混艳箐 混建夫 混澡 混障 混诜 混昰 混喝 混布尔 混影娟 混扣花 混蓓静 混燮明 混丕升 混扣银 混乔萍 混在小 混韵妮 混丹霓 混继更 混灯香 混羊保 混自淑 混高炯 混木艳 混学慈 混孔莲 混考兰 混成坦 混宽芬 混仙胜 混亚法 混衍通 混銮珠 混威萍 混伟统 混保具 混孟景 混维棠 混古海 混殿稳 混农基 混宁都 混华术 混娇园 混对华 混桂谋 混石果 混安献 混苗康 混丕付 混啟升 混秀考 混尽才 混好泉 混炎勤 混清知 混帮栋 混卷书 混法慧 混纯茹 混恒展 混亨菊 混佩绮 混蕴真 混爱爽 混恒豹 混改兵 混锦郎 混显臻 混道莹 混慧声 混均芹 混良渠 混玲之 混孝官 混丽丽 混玲玲 混丹丹 混娜娜 混盼盼 混苗苗 混燕燕 混林林 混兰兰 混东东 混培培 混兵兵 混斌斌 混红红 混维维 混思思 混璐璐 混亭亭 混松松 混瑞瑞 混会会 混京京 混华华 混闪闪 混刚刚 混赛赛 混莲莲 混银银 混彦彦 混壮壮 混彤彤 混健健 混敬敬 混攀攀 混森森 混凡凡 混小小 混锋锋 混扬扬 混猛猛
百家姓大全提供混姓起源,混姓的标识,混姓繁体,hun姓,混姓,混姓的拼音,混氏,混姓起源,混姓名字,混姓明星名人,混姓名人有哪些,混姓的读音,混姓分布,混姓郡望堂号,混姓起名等混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