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还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还姓,还氏,还姓起源

还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huán

【姓氏人口】约 4 千

【姓氏排名】第 956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稀有姓氏

还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5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还姓的起源

还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芈姓。

还姓还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之后,赐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以管理殷商遗民。周武王病逝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启封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遗民,敬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历七百五十四年,在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田齐湣王田地十六年,楚顷襄王熊横十三年,韩釐王韩咎十年,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亡国之后,在宋国王族后裔子孙中有改以“还”为姓氏者,以期复国,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还氏正宗。

子姓还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其姓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五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稷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始建立于田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时,经过齐威王田因齐,至齐宣王田辟疆时最盛。还渊曾在稷下讲学,并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还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娟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古环州、凉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韵会》记载:“古朔方鸣沙之地,隋置还州,以大河还曲名焉。”鸣沙,指隋朝时期的鸣沙县,即灵武郡治北还州(今甘肃灵武),后因黄河九曲其间,改称环州,字义相通。到了唐朝时期,又在其南部设有还州,后称南环州(今甘肃环县),在典籍《韵会》记载:“广南化外,唐开生獠,置还州。”不论是北环州,还是南环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另外,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区驻军因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平叛,致使边镇空虚。吐蕃部族趁虚而入,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凉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尽陷于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古羌族的后裔。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强王权的同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之,双方和好。松赞干布逝世后,唐、蕃双方关系趋于紧张,规模化战争时有发生。沙、凉二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凉州陷入吐蕃后,由于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军收复失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河西、陇右地区已不是战争的主要战场,情况才有所好转。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凉州重又回归唐朝,结束了吐蕃占有诸州近一个世纪的局面。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后,唐王朝任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逝世后,由其后代继任,一直到唐王朝灭亡。在此期间,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着较为安定的局面。

在张议潮的后裔子孙中,以及沙、凉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为还氏者,以纪念河西地区还归大唐王朝,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还姓还姓起源七

源于职业,出自战国时期工匠还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战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麻、蒲草、茒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缳”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后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作此工序的匠人,被称作“缳工”,或“还工”,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还氏的姓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还姓的分布

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泰山、河西、盐渎为郡望,今江苏省的盐城、连云港、兴化多有还氏族人分布。

还姓 郡望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盐 渎:即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是苏北沿海地区开发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食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晋安帝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一度为吴王杨行密所据,隶属于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还姓 堂号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盐渎堂:以望立堂。

还姓 姓氏源流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还姓的郡望

泰山郡:西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唐朝时期为乾封县。宋朝时期改乾封为奉符,即今山东泰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军,后改为州。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时期废府为县。“泰安”,是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日山西、陕西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秋季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盐 渎:即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是苏北沿海地区开发较早的邑地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食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晋安帝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一度为吴王杨行密所据,隶属于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还姓的堂号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西堂:以望立堂。

盐渎堂:以望立堂。

还姓的姓氏源流

一、(還)hu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泾县,山西之太原、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其引《路史》云:“微子后。宋乐大心(食)采桐门,为还氏。”此当系出子姓。

2、“一云:萧大夫还无社之后。”萧,国名,春秋时为宋之附庸。

3、“或曰:即儇氏,黄帝之后。”此当出自祁姓。

还姓的历史名人

还姓名字大全更多

还春梅 还秀玲 还月兰 还志琴 还金花 还公太 还荣兆 还红玉 还文单 还耀娟 还啸青 还月友 还丽萍 还泉业 还丽 还艳霞 还兰英 还秀红 还传芹 还咸国 还锦凤 还艳枝 还倩青 还艷 还咪芬 还妹姣 还茶美 还珍枚 还淑姜 还娴妹 还妹囡 还惠囡 还秀菜 还媚仙 还鸾珍 还淑茸 还衬花 还娟桂 还彩囡 还绮屏 还姣绒 还钗芬 还丽茸 还嫩莲 还瑶娥 还妹莺 还眉琴 还瑛妮 还雪嫔 还莺儿 还梅韵 还帼丽 还蓉雯 还晴妹 还媚娣 还利都 还微莎 还圆女 还黛梅 还娟姬 还媛姿 还萃娥 还琼枚 还霞鸽 还彩茵 还莺美 还艳嫒 还瑛莺 还姣鸾 还雯滢 还苹娥 还翠娉 还君绒 还兄妹 还燕丝 还翠樱 还茜菁 还曼蕊 还蔓茵 还荷音 还飞龙 还浩 还金龙 还保华 还洪根 还俊松 还兆华 还正江 还俊 还红伟 还有 还正凯 还公加 还振林 还学文 还正森 还广生 还兆兵 还岳兵 还国斌 还文奇 还传宗 还德林 还忠生 还学友 还兴才 还殿辉 还俊耀 还卓 还生 还向龙 还剑锋 还海鸿 还恣 还鯤 还帮根 还白根 还西雄 还琼彩 还志屏 还姣静 还荔芬 还镜深 还雪珺 还朋连 还芹红 还培占 还宜妹 还同魁 还球芳 还羊保 还当时 还福鸣 还秀查 还亭花 还存儒 还显苗 还堪平 还伟念 还学慈 还祖官 还云映 还深贤 还三土 还年爱 还毛海 还孝素 还阳仙 还桂意 还丹岚 还学恕 还养安 还夏聪 还伟统 还维棠 还银政 还候连 还后恩 还意洪 还传伏 还有铁 还擒虎 还婷婷 还亮亮 还静静 还彬彬 还苗苗 还洋洋 还珍珍 还平平 还兵兵 还利利 还红红 还微微 还蓉蓉 还佩佩 还雷雷 还蓓蓓 还辉辉 还亭亭 还成成 还松松 还姣姣 还凯凯 还瑶瑶 还建建 还京京 还华华 还闪闪 还妍妍 还莲莲 还颖颖 还巧巧 还彦彦 还春春 还波波 还芸芸 还香香
百家姓大全提供还姓起源,还姓的标识,还姓繁体,huan姓,还姓,还姓的拼音,还氏,还姓起源,还姓名字,还姓明星名人,还姓名人有哪些,还姓的读音,还姓分布,还姓郡望堂号,还姓起名等还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