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良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良姓,良氏,良姓起源

良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liáng

【姓氏人口】约 4 万

【姓氏排名】第 445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罕见姓氏

良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4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良姓的起源

良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良姓良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去疾子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中记载:“良氏,姬姓。郑大夫。其族有良佐。”这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郑大夫良霄。郑穆公之子字良之后。”在史籍《郑通志·氏族略》中亦记载:“姬姓。郑穆公子子良之后。”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姬子兰(公元前627~前605年在位)有个庶子叫姬去疾,字子良。郑穆公是周文考之裔,始于周宣王姬静(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封其弟姬友于郑(今河南新郑),是为郑桓公。数传至郑文公,其庶妃梦见了兰花,而生郑穆公,知其必昌达姬氏之裔。后果然生子有十三人,即:世子姬夷、公子姬坚、姬去疾(字子良)、姬喜(字子罕)、姬驯(字子驷)、姬发(字子国)、姬嘉(字子孔)、姬偃(字子游)、姬舒(字子邱)、姬丰、姬羽、姬然、姬志等。

在姬去疾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之字(子良)为姓氏者,称子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良氏正宗。姬姓良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去疾为得姓始祖。

良姓良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宣王熊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籍《史记·帝世本记》的记载,自少典氏第三子黄帝始→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季连→时叙(附沮)→春秋时期的楚国君主世系为:鬻熊(穴熊)→熊师→熊狂→熊绎→熊艾→熊黑→熊旦→熊甚→熊扬(炀)→熊渠→熊延→熊严→熊徇(季徇)→熊鄂→熊仪(若傲)→熊坎(霄傲)→熊通(楚武王)→熊赀(楚文王)→熊恽(楚成王)→商臣(楚穆王)→熊侣(楚庄王)→熊审(楚共王)→熊居(楚平王)→熊珍(楚昭王)→熊章(楚惠王)→熊中(楚简王)→熊当→熊疑(楚悼王)→熊良(楚宣王)→熊商(楚威王)→熊槐(楚槐王)→熊横(楚顷襄王)→熊元(楚考烈王)。

在楚宣王熊良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良氏。

良姓良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古地名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左传·昭十三年》记载:“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又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乡,必有以地为氏者。”

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朝时期的古良城,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北部三十公里处。居于良城的住民中,很早就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良氏,世代相传至今。

良姓良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两朝时期官吏大良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良造,战国初期为秦国的高级官职,职掌军政大权。据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颜师古的注释,“大良造”又为爵位,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共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大良造”列为第十六级,亦称“大上造”,与第十五级的“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自从秦国第一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设立了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制度以后,“大良造”主要用作赏赐爵名,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曾沿袭使用。

在大良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大良氏,后省文简化为良氏,世代相传至今。

良姓良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秦末汉初著名谋士张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末年,秦始皇灭六国,韩国之世胄孙韩咸时为韩国将军,因国亡家破,与秦国有不共戴天之仇,遂联络原韩国左相张良,两人共谋报秦灭韩之仇。张良、韩咸二人阴蓄甘死之士,准备乘秦始皇出游之时偷予击杀。不料后因失误而败事,秦始皇判断是六国遗臣所为,遂下密令遣捕役四处缉拿。韩咸亡渡黄河,及舟半渡,捕役执之而询姓,惶惶不能语,时在腊月,惟手指河以示寒(韩)姓,捕役以为姓河,问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记为何姓,幸免于难。脱难过河后,韩咸流亡于江淮,因惧秦虐,携妻羌氏遁于庐江县,隐于江东要津,以何为姓,造舟以渡行人及务农为生。而张良则慌忙逃入西楚项氏军中,投靠项梁。后在楚、汉之争中,在仔细比较了“力拔山兮”与“高阳酒徒”之后,张良决意转而扶持刘邦。张良,字子房,聪颖智谋,决事果断,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张良一路扶持刘邦坐上大汉王朝的宝座后,刘邦大封官爵,当时在所有的功臣中,宰相萧何得赏最多,为八千户。而赏张良,刘邦却大封三万户,当时张良只取一万户。汉高祖为留住张良,特封赐张良为留候,然而张良“辞富贵而拥天下”,功成身退,悄然隐匿。汉高祖刘邦曾多次派专使寻找张良,侦骑八出,无奈张良隐匿不出,“诸专使皆无功而返”。传说,张良为避刘汉,“收弓不张”,曾易姓为良氏,巧妙地居住在长安城内。毕竟张良计高数筹,“小匿于泽,大隐于朝”,至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夏,张良病逝于长安。张良的长子张不疑,后三年嗣留侯,到汉文帝五年除爵。当时张不疑仕汉帝,为大夫,坐舆门大夫旦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失侯,后裔徒阳陵,直至汉孝文帝时(公元前179~前163年),张良之孙张典官迁清河太守,其族方再显现。

张良的次子张辟疆在十五岁时即官至侍中,当时汉惠帝逝世,吕后哭而不泣,张辟疆遂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吕后,拜外戚吕公、吕产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其后,张辟疆不知所终。据传,张辟疆亦易姓为良氏,避于晋上党(今山西长治),其后裔良燮在东汉时期方显现。

良姓良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东汉时期著名剧盗尹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书记载,在东汉光武帝刘秀执政的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说降了强贼尹良,汉光武帝刘秀嘉其功而嘉封其为“海昏侯”。沈戎却辞而不受,乃举家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今浙江绍兴乌镇),遂世家焉。沈戎,公元?~58年,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期为光禄勋,掌守卫宫殿门户,后迁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后来在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汉明帝又封沈戎为“述善候”,不久病逝,葬于余不乡的金鹅山。自晋、宋、齐、梁诸朝代以下,凡是族出余不乡的沈氏族人,皆是沈戎的后代。

在沈戎举家避地徙居至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时,尹良对沈戎视爵如土的气节钦佩无比,决心易恶为善,遂终生跟随沈戎,并将子孙后代之姓改为良氏,其后裔子孙后来迁居泗州,再迁居苏州,皆以良氏世代相传至今。

良姓良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蒙古族兀良合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兀良合氏,出自大蒙古汗国的兀良合部札儿赤兀惕氏族。兀良合亦称乌梁海,后来其酋首者勒篾就是成吉思汗时期最骁勇善战、忠诚无比的四杰之一,被成吉思汗赐予水草肥美的东蒙古草原,今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台吉的蒙古族人均为兀良合部的后裔。

后来,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Ouriyangqa Hala,其后裔子孙的汉化姓氏有良氏、梁氏、乌氏、何氏等。

良姓良姓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良佳氏,满语为Lianggiya Hala,世居沈阳,后有冠汉姓为良氏、梁氏者。

②满族色哷哩氏,即明朝时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为秽貊后裔、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满语为Sereri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浑春)等地,后有冠汉姓为良氏、哈氏、铁氏者。

③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秽貊后裔,明朝时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为秽貊后裔、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满语为Taicur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浑春)、音楚(今内蒙古正蓝旗)等地,后有冠汉姓为良氏、楚氏、邰氏、卢氏、改氏、泰氏、鲁氏者。

良姓良姓起源九

源于土家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今少数民族土家族、壮族中皆有良氏,出自元末明初镇边明军的后裔,为融合于土家族、壮族中的汉族姓氏。

良姓的分布

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单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四位,多以吴兴、咸阳为郡望。

今上海市的松江区,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景县、黄骅县,山东省的鱼台市、平邑县、平度县、昌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均有良氏族人分布。

良姓 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良姓 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湖州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秦都堂。

良姓 姓氏源流

一、li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鱼台、平邑、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地均有。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良之后。”此当以字为氏,系出姬姓。(按:《中国姓氏大全》据《姓氏考略》引《姓考》称:“春秋时郑穆公名去疾,字子良,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有误。盖郑穆公名兰,文公子,去疾者,乃穆公庶子也。)(2)《姓氏考略》注云:“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乡,必有以地为氏者。”古良城在今江苏邳县北六十里;良乡,今属北京,在房山县境东。春秋时郑有良霄(郑穆公庶子公子去疾之孙);汉代有良就,河间相;又有良贺、良燮。

良姓的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咸阳郡:咸阳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在泾渭之交营建宫城,并迁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中经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直至西汉初年,这里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将咸阳解读为中国第一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嗣后,历经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阳因毗邻京城长安,而被当作京畿之地和茔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阳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作为沟通中原和西部边疆的交通孔道,其军事战略地位仍然相当显著。如今,在西安-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框架下,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战略地位的大都会城市带正在崛起,咸阳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它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咸阳境内的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国。周朝,以丰、镐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戈、秦等国。周显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在秦国全面建立了郡县政区体制。秦统一后,设内史管理都城咸阳,奄有整个关中地区。秦朝末期,被项羽分为雍、翟、塞三国,号“三秦”。市区以西属雍,以东属塞。西汉时期在关中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号“三辅”。市境属扶风、冯翊两郡,今长武一带属上郡。东汉时期迁右扶风郡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三国曹魏时期属扶风、新平(郡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和冯翊郡,西晋属雍州扶风(郡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长陵设咸阳郡。北朝时分属雍州咸阳、安定、北地三郡。唐属京兆府、邠州。五代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时期分属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国时期分属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庆原府的邠州。元朝时期属陕西行中书省奉远路及其所属的耀州、乾州,省直属的邠州。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后分属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专区,北部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咸阳分属三原、县、咸阳分区,1950年合并为咸阳分区,1953年癸巳撤销咸阳分区,1961年复置,1968年改为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设立咸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良姓的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湖州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秦都堂。

良姓的姓氏源流

一、liáng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山东之鱼台、平邑、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地均有。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良之后。”此当以字为氏,系出姬姓。(按:《中国姓氏大全》据《姓氏考略》引《姓考》称:“春秋时郑穆公名去疾,字子良,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有误。盖郑穆公名兰,文公子,去疾者,乃穆公庶子也。)(2)《姓氏考略》注云:“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乡,必有以地为氏者。”古良城在今江苏邳县北六十里;良乡,今属北京,在房山县境东。春秋时郑有良霄(郑穆公庶子公子去疾之孙);汉代有良就,河间相;又有良贺、良燮。

良姓的历史名人

良姓古代名人

良霄春秋,(生卒年待考),著名郑国大夫。

良贺西汉,(生卒年待考),著名宦官。良贺在汉景帝刘启时期(公元前144年起)任长秋宫殿长,即为皇后掌宫的大太监。

良燮东汉,(生卒年待考),上党人(今山西上党)。著名学者。良燮学识扎实,学问渊博,笃学敦行,汉安帝刘祜聘其为博士。

良茂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成都知府。

良鹰(公元1945~今),又名陈亮映,字山谷子,号揽胜楼主;西昌人(今四川西昌)。著名当代书画家。九岁开始学画,师承潘天寿、本子庆、陈亮清、雷季铭。现任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书画指导教授,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研员,中国文君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董事长。良鹰十六岁始发表作品,散见于诸多报刊,几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道路坎坷,历经许多磨难,因此,功底深厚,学贯中西,中国画有代表作《千里长江图》由中央电视台收录,《雄鹰图》由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收藏。水彩画《雨村》被录入《中国书画家精品选》,油画代表作《晚归》和《野人》获2000年奥林匹克中青年画家优秀奖。良鹰有新诗二百首,代表作《鹰之歌》、名人《世界书画铭录》。先生勤于治学,忙于考察、创作,几十年间,奔走大江南北,吃苦耐劳,桃李遍及诸多省市,先后在河北石家庄组建了封龙山书画联谊会,在四川组建了中国文君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5年10月1日在邛崃市正式成立暨举行受聘为人民日报书画指导老师庆典大会。1995年12月在山东青岛等地,良鹰率领中心艺术家在市博物馆举办了良鹰个人书画展,广泛活动手艺术界。良鹰学贯中西,勤于治学,几十年间奔走大江南北,桃李遍及诸多省市,终身为艺术奋斗,艺术作品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内涵丰富、所画山水、人物、花鸟尤长雄鹰,人体、仕女。近二十年间所画“中国兵马俑画独俱特色,集素描、油画、国画“三位一体”,手法多变,或彩墨或白描或工写或大写均挥洒自如。从结构奇巧、气可夺魄的雄劲之作《二郎伏龙图》到凝重深沉的《兵马俑系列》,无一不折射出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勇于开拓的艺术。从1990年始至今,先生以近二十年光阴创作《中国兵马俑系列》,艺术地再现历史的辉煌,二十年的辛劳,先生不愧是公认的《中国兵马俑》画的第一人。作为人民日报社新闻中心书画指导老师,他以自己的努力去培训、发掘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弘扬民族文化作一份贡献。良鹰一生默默耕耘,不求名,不图利,他说:搞艺术也是革命,首先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良姓名字大全更多

良芬 良花 良小凤 良光五 良小莹 良爽 良氏 良香莲 良瑈 良梅雀 良惠囡 良玉瑰 良菜娟 良媚仙 良胡妹 良碧茶 良淑刁 良亚巾 良绮屏 良花蝶 良嫩莲 良媚婵 良素蝉 良粉苹 良莹莺 良芝绒 良莹巧 良姑妹 良藕玲 良女琴 良艾苓 良艳茸 良娇鸾 良雪嫔 良桂丝 良蓉雯 良婷娣 良鸾菊 良芹妃 良莲蒂 良芹烟 良姬丽 良圆女 良绮婵 良嫚娣 良娜菊 良花芸 良美娉 良珠姣 良苹儿 良穗娴 良霞鸽 良莺美 良苑莲 良嫒娥 良姬妹 良绮媛 良蔓娟 良娣仙 良兄妹 良樱琴 良玲嫒 良慧钗 良蕙苓 良丽捧 良妃女 良媛女 良蔓茵 良幼姬 良嫦翠 良妞霞 良荔苹 良凤娉 良恋妮 良斌 良志 良峰 良宇 良康 良石 良平 良华 良飞 良实 良策 良煦 良智 良文科 良毫 良学信 良多古 良洪利 良友成 良俊成 良常林 良俊峰 良鵁 良润流 良帮根 良颖莲 良凤甜 良萃英 良元娃 良漫琴 良镇兰 良丽俭 良芹红 良尔章 良长銮 良培占 良彩格 良丹霓 良月格 良球芳 良灯香 良学苍 良公侠 良明针 良福鸣 良茹 良柳菁 良八三 良学慈 良薇萱 良祖官 良见标 良训水 良宣财 良池美 良九宽 良阳仙 良莲银 良夏聪 良孟景 良维棠 良古海 良士祝 良农基 良则信 良擒虎 良务琼 良来桃 良征会 良圣三 良伏翠 良加赞 良战富 良苗康 良碧宗 良啟升 良文竟 良勤恩 良银姿 良丽丽 良玲玲 良珊珊 良伟伟 良倩倩 良琳琳 良林林 良洋洋 良兰兰 良莎莎 良培培 良兵兵 良军军 良强强 良圆圆 良敏敏 良露露 良维维 良璐璐 良佩佩 良路路 良成成 良清清 良可可 良晴晴 良茜茜 良瑶瑶 良笑笑 良黎黎 良庆庆 良春春 良立立 良峰峰 良栋栋 良祥祥 良梦梦 良宾宾 良丛丛 良津津 良灵灵 良玉玉 良源源 良坤坤 良炜炜 良豆豆
百家姓大全提供良姓起源,良姓的标识,良姓繁体,liang姓,良姓,良姓的拼音,良氏,良姓起源,良姓名字,良姓明星名人,良姓名人有哪些,良姓的读音,良姓分布,良姓郡望堂号,良姓起名等良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