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表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表姓,表氏,表姓起源

表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biǎo

【姓氏人口】约 1 千

【姓氏排名】第 1187 位

【姓氏分类】 -

【是否常用】 稀有姓氏

表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8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表姓的起源

表姓主要源自:姜姓。

表姓表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姜器的狄族后裔,属于复姓汉化为氏。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裔孙姜器的后代,分衍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其中的潞氏后来又分衍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等。回纥,在汉史中又称袁纥、韦纥、乌护等,其意为联合、团结。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随着部落的逐渐强大而成为部落联合体的名称,进而又发展为民族名称与汗国的名称。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称回鹘。以后,又称畏吾、畏兀儿等。回纥九姓在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时期再分衍出高车十二族,即:乞表氏、乞伏利氏、咤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布收沛氏。其中的高车族乞表氏是个一直活跃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部落群体,后来多有取汉字谐音单字“表”为姓氏者,称表氏,为高车族贵族世家,如在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农历3月归附北魏王朝的高昌国王曲嘉表,即为该表氏一族,“曲嘉”的汉义就是“王、法王”,“表”是其姓氏。

该表氏一族早已分别融入汉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朝时期酒泉郡的表是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书·地理志》:“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莽日载武”。《后汉书·郡国志》:“改表是曰表氏,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汉朝时期的酒泉郡下辖两县,一为乐涫县,一为表氏县。唐朝学者李贤对汉史记录注释道:“表氏故城,在张掖西北”。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因地震水患而由政府出面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从五胡十六国的前凉国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周时期,该城一直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朝时期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被废弃,该城的建制历史延绵五百八十五年。

实际上在秦朝末年,酒泉郡表是县就已经存在了,当地居民主要来自北方各民族,后有相当一部分居住民以城池名称“表是”为姓氏,后随改为复姓“表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表氏。

表姓表姓起源二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百济新昌族,属于汉化取姓为氏。古代朝鲜民族的先民之一百济国新昌族中有表氏,源出古新昌县。据史籍《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在中国北部地区设置平州,治所在肥如城(今河北卢龙),领辽西郡和北平郡,辽西郡下辖有肥如、阳乐、海阳三县,北平郡下辖有新昌、朝鲜二县。

新昌、朝鲜二县当时多为今天的朝鲜族人,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的浪潮中,除了将中国北方的鲜卑、羌、匈奴、氐诸民族的原族姓氏强行汉化外,对其所辖地域边缘地区的其他民族,则大多以居地汉名称谓命其汉化姓氏,其中,对所辖东北地区的高丽、百济等民族,按北平郡下辖的新昌、朝鲜二县中的各小地名分别给其命姓,其中即有表氏,为新昌境内一民众集聚的屯子名称,时称“江表”,即当时北朝“河表七州”的北端(今辽宁鞍山海城甘泉镇向阳寨一带),以地名为氏。自此,朝鲜民族中开始有表氏,世代相传至今。

表姓表姓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表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表特氏,亦称标特氏、彪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a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表特氏多冠汉姓为杨氏、表氏、标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表姓的分布

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在第一千六百零九位,以敦煌、酒泉、新昌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沪西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辽宁省的本溪市、鞍山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承德市,黑龙江省的鹤岗市,台湾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长津郡成川市(大同江中游一带)等地,均有表氏族人分布。

表姓 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战国为西戒地。秦至汉初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禄县为显德县,改乐涫县为乐亭县,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显德县为禄福县,乐亭县为乐涫县,辅平郡为酒泉郡。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属曹魏国,建置同汉制。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为福禄县,隶酒泉郡。东晋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皆置福禄、乐涫两县,隶酒泉郡。公元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历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乐涫戌,隶敦煌镇。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为福禄县、乐涫县,并属复置的酒泉郡,郡隶西凉州(近甘肃张掖)。西魏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酒泉地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禄、乐涫两县,并属酒泉郡,隶西凉州(后改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禄、乐涫二县,属酒泉郡,旋并乐涫县入于福禄县。继罢酒泉郡,以福禄县隶甘州。隋朝时期初沿北周建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隶甘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名始于此,领福禄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酒泉县名始于此),实为李轨辖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轨,置酒泉、福禄两县,隶肃州,同时以福禄县驻地改为酒泉县驻地,移福禄县驻汉乐涫县旧址(今酒泉下河清乡皇城旧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肃州隶陇右道。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肃州属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复为肃州。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后为吐蕃所据。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属回鹘,称肃州。隶甘州回鹘。宋朝时期置酒泉军,羁縻,实属西夏,置蕃和郡,隶黑水镇燕军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后属蒙古。元朝时期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置肃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为肃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肃州路属之。明朝时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肃州,不领县,隶陕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为肃州卫,不领县,卫下置所,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清朝初期沿袭明制,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罢卫,将肃州并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县归肃州直隶州。民国时期设酒泉县,隶安肃道。改道设署后,酒泉县隶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酒泉专员公署。1956年酒泉、张掖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酒泉县属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隶酒泉专员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为县,1985年5月撤县建市,隶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为肃州区,隶酒泉市(地级)。

新昌郡: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十六个州(卫)县。海城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朝时期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隧(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曹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的后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时期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至清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表姓 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城堂、澄州堂。

表姓 姓氏源流

一、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表姓的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酒泉郡:夏至战国为西戒地。秦至汉初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这里的乌孙和月氏族,占据了河西走廊。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县,在今酒泉市境内设福禄,乐涫二县,并隶始置之酒泉郡。郡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领九县,以郡隶凉州刺史部。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禄县为显德县,改乐涫县为乐亭县,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显德县为禄福县,乐亭县为乐涫县,辅平郡为酒泉郡。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属曹魏国,建置同汉制。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为福禄县,隶酒泉郡。东晋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领地,皆置福禄、乐涫两县,隶酒泉郡。公元405年,西凉王李暠迁都福禄县,历十七年。北魏初置酒泉郡,乐涫戌,隶敦煌镇。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改置为福禄县、乐涫县,并属复置的酒泉郡,郡隶西凉州(近甘肃张掖)。西魏北魏分为东,西魏后酒泉地属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仍置福禄、乐涫两县,并属酒泉郡,隶西凉州(后改为甘州)。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初置福禄、乐涫二县,属酒泉郡,旋并乐涫县入于福禄县。继罢酒泉郡,以福禄县隶甘州。隋朝时期初沿北周建制,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郡,隶甘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从甘州分出,始置肃州,肃州之名始于此,领福禄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8年)改福禄县为酒泉县(酒泉县名始于此),实为李轨辖地。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平李轨,置酒泉、福禄两县,隶肃州,同时以福禄县驻地改为酒泉县驻地,移福禄县驻汉乐涫县旧址(今酒泉下河清乡皇城旧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肃州隶陇右道。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河西道,肃州属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肃州为酒泉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2年)复为肃州。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后为吐蕃所据。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河西,复归于唐。五代时期属回鹘,称肃州。隶甘州回鹘。宋朝时期置酒泉军,羁縻,实属西夏,置蕃和郡,隶黑水镇燕军司。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后属蒙古。元朝时期蒙古废西夏的蕃和郡,置肃州。元至元七年(公元1271年)改置为肃州路。元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93年)立甘肃行中书省(驻张掖),肃州路属之。明朝时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肃州,不领县,隶陕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制为肃州卫,不领县,卫下置所,隶陕西行都指挥使(驻陕少)。清朝初期沿袭明制,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罢卫,将肃州并入甘州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制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司(驻兰州)。同年分甘州的高台县归肃州直隶州。民国时期设酒泉县,隶安肃道。改道设署后,酒泉县隶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25日酒泉县和平解放,同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酒泉专员公署。1956年酒泉、张掖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酒泉县属之。1959年1月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隶酒泉专员公署。1964年11月撤市改为县,1985年5月撤县建市,隶酒泉行政公署。2002年9月16日撒市改为肃州区,隶酒泉市(地级)。

新昌郡: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十六个州(卫)县。海城在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汉朝时期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隧(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三国时期曹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隧、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的后燕光始四年(甲辰,公元404年),海城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宋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的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时期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至清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表姓的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

酒泉堂:以望立堂。

新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城堂、澄州堂。

表姓的姓氏源流

一、bi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阳泉、运城、忻州,福建之邵武,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云:“《汉书·地理志》表县属酒泉郡。或以地为氏。”(按:表县,《姓氏词典》引作“表氏县”,似误。汉代酒泉郡表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

表姓的历史名人

表姓古代名人

表祥宋朝,(生卒年待考),四川成都人。著名僧人。宋哲宗时(公元1086~1110年)的著名僧侣,他善于绘人物像,写真手法高潮,常于妙高台壁间画东坡像。当时苏东坡为其题诗道:“目若新生之犊,心如不系之舟。要板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表姓名字大全更多

表香华 表淑花 表文菁 表珏玲 表中淑 表清萍 表友品 表今姬 表胡叫 表圆梦 表亚囡 表櫻 表洣 表咪芬 表香囡 表娟芹 表淑姜 表梨芬 表惠囡 表秀菜 表胡妹 表碧绒 表葵枝 表碧茶 表枚丽 表衬娣 表幼玫 表蔼容 表亚巾 表绮屏 表娣花 表芹妮 表香鸾 表柔兰 表莹莺 表娴花 表香浓 表藕娥 表藕玲 表娇露 表妹彩 表嫦芝 表媚娣 表芹妃 表菊铃 表圆女 表珠姣 表丽带 表浣沙 表莺美 表兰蕾 表艳嫒 表鸳英 表瑛莺 表淑鸯 表翠娉 表君绒 表翠嫒 表影芹 表翠樱 表曼蕊 表黛美 表玫莲 表苹容 表妃女 表香豆 表芬苓 表嫦翠 表枚娥 表玲丝 表莲芙 表淑娱 表丽束 表碧嫒 表瑞嫒 表娅玫 表恋妮 表志平 表卫东 表成海 表光 表镇雄 表革 表盛华 表永民 表益晏 表书华 表永平 表淳虎 表太龙 表周燦 表文哲 表豹 表勋 表二 表赫 表昰 表鯤 表影娟 表蓓蓉 表芳保 表润流 表容琴 表凤甜 表调芬 表志屏 表位珍 表六银 表小对 表晚玲 表雪珺 表蓓静 表颖岚 表婉璇 表四均 表丕升 表俏薇 表尔章 表扣银 表太南 表在小 表宜妹 表当时 表明针 表仲木 表娆婷 表志白 表印娥 表亭花 表存儒 表显苗 表学慈 表祖官 表云映 表见标 表深贤 表宣财 表三土 表宗村 表孝素 表莲银 表凤求 表銮珠 表杜芬 表丹岚 表威萍 表学恕 表孟景 表古海 表一珺 表意洪 表清陆 表祯权 表兴赵 表元里 表勤森 表居先 表征会 表良范 表士代 表碧宗 表灿来 表进竹 表成灯 表尽才 表闽忠 表荫田 表鹤义 表清知 表光近 表卷书 表笃元 表格乐 表敏 表燕 表娟 表飞 表红 表莉 表兵 表宁 表彬 表毅 表婷 表雷 表君 表剑 表翔 表欣 表志 表洪 表庆 表清 表凤 表楠 表蕾 表珍 表良
百家姓大全提供表姓起源,表姓的标识,表姓繁体,biao姓,表姓,表姓的拼音,表氏,表姓起源,表姓名字,表姓明星名人,表姓名人有哪些,表姓的读音,表姓分布,表姓郡望堂号,表姓起名等表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