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查询首页|诗词大全|解梦大全|老黄历
通晓查询 > 百家姓大全 > 河姓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王 姓起源,输入 “王” 或 “wang” 即可

河姓,河氏,河姓起源

河

【姓氏名称】

【姓氏繁体】

【姓氏拼音】

【姓氏人口】约 1 万

【姓氏排名】第 727 位

【姓氏分类】 自然姓氏

【是否常用】 稀有姓氏

河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2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河姓的起源

河姓主要源自:风姓。

一,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裔孙的分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二,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的古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朝鲜半岛土著姓氏中有河氏。

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裔孙的分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伏羲氏为汤古氏的后裔,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亦称“暘”。后因临水而居改称“汤”,所以十日族后来皆以汤为姓氏,称汤姓,比姜、姬之姓古老很多。

在民族分衍的过程中,汤姓又分衍出汤河氏,分居于古淮河流域(今江苏淮安楚州废黄河古道),其子孙后裔以所居之地为姓氏,称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河姓河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的古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河州,在秦、汉时期称陇西,到了唐朝时期称“河州”,故址在今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地区。在史籍《广舆记》中记载为:“河州,古西羌地,秦汉属陇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卫。”

汉、唐时期,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发展,有河州的羌、氐、突厥、匈奴等少数民族以居地名称为汉化姓氏,即称河氏,世代相传至今。

河姓河姓起源三

朝鲜半岛土著姓氏中有河氏,始祖河拱辰、河珍、河成,分为侍郎公派、司直公派、丹溪公派,本贯统一为晋州。

河姓的分布

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十八位,以襄阳、陇西、晋州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平凉市泾川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阳区,台湾省等地,均有河氏族人分布。

河姓 郡望

楚 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西汉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南宋朝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戊辰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晋 州:亦称晋州牧,是韩国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晋州是韩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艺术和忠贞之乡”的美誉。在伽倻时代,晋州是高灵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国时代后期属于百济国,称居列城。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以后,改称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称为晋州而至今。在高丽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晋州成为全国十二牧之一,即晋州牧。到了朝鲜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国再分为十三道,晋州属于庆尚南道,成为道政府所在地,观察使常驻于晋州,从而成为庆南的行政中心。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庆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地方自治制度,从而晋州府升为晋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关‘城乡结合型城市设直’之规定,对原有的晋阳郡和晋州市进行合并重组,设置了“统合晋州市”。

河姓 堂号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晋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号。

江华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华郡河氏族人的堂号。

河姓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河姓的郡望

楚 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西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西汉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南宋朝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戊辰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晋 州:亦称晋州牧,是韩国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晋州是韩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发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艺术和忠贞之乡”的美誉。在伽倻时代,晋州是高灵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国时代后期属于百济国,称居列城。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以后,改称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称为晋州而至今。在高丽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晋州成为全国十二牧之一,即晋州牧。到了朝鲜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国再分为十三道,晋州属于庆尚南道,成为道政府所在地,观察使常驻于晋州,从而成为庆南的行政中心。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庆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后,实施了地方自治制度,从而晋州府升为晋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关‘城乡结合型城市设直’之规定,对原有的晋阳郡和晋州市进行合并重组,设置了“统合晋州市”。

河姓的堂号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晋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号。

江华堂:以望立堂,为晋州堂的支堂,是韩国江华郡河氏族人的堂号。

河姓的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河南之卢氏、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自河伯之后,或河宗柏天之后。郭璞《山海经·注》云:‘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是河为姓也。”

2、其引《姓氏寻源》注云:“甘肃泾州有河姓。明河源之后,古籍襄阳。”河源,知襄阳府,以治行称。

河姓的历史名人

河姓名字大全更多

河英淑 河连花 河埒乡 河美仙 河村洋 河田淳 河海今 河清洙 河尚容 河其言 河政勳 河一镐 河布 河素英 河振述 河锦枝 河连淑 河池顺 河艺风 河秀容 河然秀 河沛力 河万喆 河星百 河英洙 河启伯 河昌洙 河晰兰 河汉树 河濑惠 河海燕 河粉淑 河村卓 河深文 河合洁 河哲根 河南植 河彩霞 河永淑 河英瑾 河喆勇 河庆花 河元秀 河仁香 河爱花 河光喆 河善淑 河永琴 河善姬 河贤贞 河承起 河志映 河村洁 河石智 河在雨 河东珠 河欠女 河淑姜 河娴妹 河秀菜 河藕娣 河葵枝 河枚丽 河淑茸 河幼玫 河娟桂 河娟苹 河蔼容 河姣绒 河芹妮 河婀丽 河丽茸 河雪刁 河侠妹 河静囡 河瑶娥 河妹莺 河巧当 河晴莲 河媚蓉 河凤牡 河仪菊 河梅韵 河妹彩 河帼丽 河翠姑 河鸾娟 河菊铃 河微莎 河黛梅 河东 河海 河滨 河北大 河合耕 河兴燮 河村晃 河一龙 河钟辰 河明子 河北 河流 河川 河福来 河相洙 河平 河崎泰 河端敬 河野和 河村道 河中英 河合隆 河宰基 河鸿一 河星龙 河亨洙 河镇甲 河相旭 河准敖 河庆哲 河周镐 河泰旭 河明圣 河沛权 河建华 河炳俊 河泽斌 河村博 河星 河仁旭 河錫柱 河浚泳 河龙天 河埒镇 河守逵 河龙一 河北善 河化集 河村邦 河合哲 河野胜 河村建 河野伸 河田一 河本龙 河野正 河守裕 河野义 河本佳 河田节 河内克 河原利 河村宏 河村朝 河原哲 河村明 河濑臣 河本泰 河合伸 河合美 河合俊 河合清 河村政 河本洋 河上贤 河上清 河西公 河村伸 河岛竜 河田浩 河野克 河本光 河井直 河合浩 河本一 河野达 河野和 河合胜 河治中 河思强 河西成 河连江 河文国 河清才 河炳安 河合刚 河永赞 河存茂 河正日 河桂华 河守贤 河七龙 河永万 河圣君 河相源 河奎成 河胜万 河仁植
百家姓大全提供河姓起源,河姓的标识,河姓繁体,he姓,河姓,河姓的拼音,河氏,河姓起源,河姓名字,河姓明星名人,河姓名人有哪些,河姓的读音,河姓分布,河姓郡望堂号,河姓起名等河姓氏的介绍。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